昭通市关于拟奖励2023年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的公示
虎背熊腰网
2025-04-05 20:30:43
进口煤价格打压期货盘面从2014下半年开始,中国煤炭市场的政策性风险逐渐增大,内外煤价差也逐渐拉大。
所以,他认为对于我国来说,后煤时代尚早,去煤化更不可取。王显政最后做总结发言时提到一句促进煤炭生产向服务型生产转变,这其中有广阔的空间。
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提出一个口号生得伟大、死得光荣。随后,19位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面对困境,理念革命需先行在新常态下如何找到煤炭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是与会人员讨论的焦点。我们号称有5万亿吨的煤炭资源总量,其中探获资源总量2万亿吨。后煤时代尚早,去煤化更不可取到2050年,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构成的基础,煤炭仍将长期发挥作用。
由谢克昌主持、数十位院士参与的《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预测,203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在45亿吨以上。安徽淮南矿业集团原董事长王源说,在十三五期间,能走好煤矿平稳退出这一步,规划就算成功了。从第二季度开始,港口煤炭价格由生产企业期望销售价格与消费企业市场实际采购价格两部分构成,其中70%价格决定权交给了市场。
首先,有力推进了煤炭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其次,促进内贸煤定价机制与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接轨充分依据市场、按照市场进行定价,其出发点符合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此次神华集团提出的定价机制的转变尝试,是神华集团等大型企业对部分煤炭定价权和话语权的让渡,迈出煤炭市场化定价实质性的一步,对我国动力煤定价机制将产生深远积极影响。第二季度以后的定价模式为:上季度神华挂牌价*0.3+上季度环渤海指数均价*0.7,大客户可在此基础上优惠10元/吨。
改革需要突破,尽管我们也明显的看到神华集团的控制权依然存在,要在短期内达到实质性的突破不太容易,但作为国内、乃至世界煤炭行业的龙头企业,神华集团此次迈出的一步对我国煤炭行业在定价机制方面解放思路,并与世界大宗商品定价机制接轨将起到重要的意义。这种定价模式业内认为,一方面维持了煤炭现货贸易价格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市场和电企的要求。
13年冬季煤炭价格的飞涨,14年电厂的大幅囤煤现象等都是煤企控制定价模式下的乱象,这对煤企和电厂的长远发展与规划均产生了不利影响在1993年到2002年这10年,煤炭只增长了26%,10年增加26%,但是GDP维持了9.7%的发展。中煤协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分析,大量进口煤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产煤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它们应该看到社会的进步。
煤炭价格的回升与进口煤炭的回落有一定关系。中国煤炭的比例还比较高,天然气自给资源量不足,但是降到40%这个可能性是很快的,而且不会用太多的时间。从目前65%降到40%这样一个目标,在未来10年最多15年就可以实现。经济之声:煤炭企业在面对转型的时候,在面对能源结构调整的时候它们的出路应该是什么?韩晓平:就是加速转型,一方面要关注煤炭工人煤炭和煤炭的就业人员,帮助它们去学习,帮助它们去转型。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只要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能源结构靠我们自身的能力就可以很大的反转。不是中国一家,全世界都在进步,特别气体排除的问题,对于全球来说,去煤炭化势不可当,对中国来说也是势不可当。
所以从总体来说,从这个行业来说走向死亡是不可阻挡的事。所以要发展一些清洁的高效的能源,现在天然气发展速度很快,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是非常直接,而且非常有效,天然气的增加也是去煤炭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天然气每增加1亿吨标准油当量,煤炭可能要减少2.5吨标准油当量,这不是一个小的替代。
那调整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煤炭的比例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可能出现一个平稳的状态。经济之声:天然气能够替代多大比例的煤炭?韩晓平:天然气具有灵活性,它可以更好的融入。经济之声:在您看来煤炭的使用量,煤能源结构的变化,这种去煤化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结果还是一个被动的结果?韩晓平:对于煤炭企业当然是一个被动的结果,它们本来应该是主动,但是由于过去盲目的非常态发展,投入的很多,所以今天变成被动。对中国能源来说,减少煤炭是势在必得。天然气的开发技术能够形成巨大的产能,事实上在四川盆地已经出现了进展。我们要发展的清洁燃煤的技术,但是不可能挽救。
韩晓平:我想多数的国家的煤炭比例在15%,现在我们将近65%的煤炭,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后10年,GDP是10.07%,增加了1%,但是煤炭消耗是300%,这肯定是非常态。
在过去中国的30年的发展中,大多数时间煤炭增速非常低。对煤炭行业来说,依靠数量、速度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结束了,上项目、铺摊子、扩规模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靠产量增加、价格上涨来提升效益的阶段也已经过去了。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对于目前出现的价格波动,煤炭市场出现一些积极迹象,与国家推动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关系密切,同时进口煤炭的下降也是导致价格波动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周边的国家也在积极向中国供给,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些国家都向中国供给,而且蒙古现在也参加煤制成天然气送给中国市场,中国自身也会把一部分的煤炭制成天然气来使用。
不太确定不太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和太阳能,它们三种能源一旦打成捆,再加上水电,对煤炭的替代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国跟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相比,煤炭资源的条件算是中等偏差,开采成本较高,价格也相对较高。经济之声:您用的词很刺激,走向死亡。中国本来就是生产煤炭大国,没必要大量进口煤炭,这些煤炭凭借低价格扰乱我们煤炭市场。
经济之声:还有一个问题,是从能源的价格以及能源的自主的安全性来看,这个趋势是不是仍然在加速?韩晓平:首先中国不是没有天然气,中国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完全丰富的国家,是因为体制导致天然气开发滞后,只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天然气供应量就会不断的增加。必须要减少煤炭消费,因为煤炭是利用效率非常低的能源,只有更多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才能减少雾霾
对中国能源来说,减少煤炭是势在必得。此后10年,GDP是10.07%,增加了1%,但是煤炭消耗是300%,这肯定是非常态。
经济之声:还有一个问题,是从能源的价格以及能源的自主的安全性来看,这个趋势是不是仍然在加速?韩晓平:首先中国不是没有天然气,中国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完全丰富的国家,是因为体制导致天然气开发滞后,只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天然气供应量就会不断的增加。不太确定不太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和太阳能,它们三种能源一旦打成捆,再加上水电,对煤炭的替代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对于目前出现的价格波动,煤炭市场出现一些积极迹象,与国家推动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关系密切,同时进口煤炭的下降也是导致价格波动的重要决定因素。天然气的开发技术能够形成巨大的产能,事实上在四川盆地已经出现了进展。从目前65%降到40%这样一个目标,在未来10年最多15年就可以实现。中煤协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宏分析,大量进口煤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产煤的生存空间。
那调整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煤炭的比例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可能出现一个平稳的状态。所以要发展一些清洁的高效的能源,现在天然气发展速度很快,天然气对煤炭的替代是非常直接,而且非常有效,天然气的增加也是去煤炭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天然气每增加1亿吨标准油当量,煤炭可能要减少2.5吨标准油当量,这不是一个小的替代。
经济之声:您用的词很刺激,走向死亡。不是中国一家,全世界都在进步,特别气体排除的问题,对于全球来说,去煤炭化势不可当,对中国来说也是势不可当。
对煤炭行业来说,依靠数量、速度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结束了,上项目、铺摊子、扩规模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靠产量增加、价格上涨来提升效益的阶段也已经过去了。在过去中国的30年的发展中,大多数时间煤炭增速非常低。